7月18-20日,第二届人工智能与遥感科学交叉论坛(AIRS-2025)在云南昆明顺利举行。论坛由AIRS论坛工作委员会、云南师范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联合主办,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云南省地理学会联合承办。本届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120余家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的800余位专家学者与行业代表,围绕人工智能与遥感科学的交叉创新、前沿挑战和应用拓展展开深入交流,旨在推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的融合发展,促进深度学术交流与技术成果转化。


论坛开幕式于7月19日上午举行,云南师范大学校长胡金明研究员致辞。他指出,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深刻推动遥感技术在获取、处理、分析与应用模式的创新。地理学是云南师范大学优先发展学科,正在着力打造学术发展的软环境,建设有云南特质的地理学学科,并向广大优秀中青年学者发出诚挚邀请,携手共谋事业发展。

论坛主席罗毅教授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随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焦李成教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吴炳方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宋长青教授、罗伯特戈登大学任金昌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王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立强教授、昆明理工大学唐伯惠教授、重庆邮电大学韩军伟教授等作大会特邀报告,聚焦人工智能与遥感领域的基础理论、智能模型、多模态融合及典型应用,展现了前沿技术突破与创新实践,为与会者提供了深刻启示。


本届论坛设立30个专题分会场,展示了70余幅学术海报,围绕人工智能与遥感交叉领域的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分会内容覆盖AI模型、时空信息、方法手段、农业气象、社会人文、地质灾害、生态植被、水体海洋与产业硬件等八大主题,体现了人工智能与遥感科学交叉研究从基础理论到行业应用的广泛延展。与会者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分享研究进展、碰撞思想火花,进一步深化了交叉学科的交流合作。

7月20日,论坛继续呈现高水平学术报告,邀请武汉大学邵振峰教授、西安农林科技大学岳超教授、南京大学刘永学教授、香港大学周宇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余伯蒗教授等做大会特邀报告。随后,唐旭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孙立群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李海峰教授(中南大学)、朱祺琪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徐南副教授(深圳大学)、鲍云飞研究员(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等作为召集人代表,展示了本领域的研究实践与技术创新。



本届论坛同期举办“AIRS-2025开发大赛”和“AIRS优秀论文评选大赛”。其中,“开发大赛”设有“绿境智眸”山地丛林目标检测赛道与“星际矿脉”火星矿物高光谱分类赛道。赛事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吸引了来自全国60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221支队伍参与,依托Kaggle平台累计完成技术提交达5568次,双赛道共评选出16支优秀获奖队伍。该赛事以遥感数据驱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彰显空天信息领域的数字魅力与科技高度。“论文大赛”共收到来自国内外28所高校的73篇中英文稿件,采取双盲机制,最终评选出10篇优秀论文,分别获得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论坛还设立了“最佳学生报告奖”与“最佳海报奖”,分别授予在学术汇报和海报展示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作者,彰显了青年人才在人工智能与遥感交叉领域的成长潜力与创新活力。



为进一步扩大AIRS年度学术论坛的影响力,促进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AIRS工作委员会特别策划了“名师进校园”系列学术活动。7月18日,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宋长青教授等13位知名专家学者先后走访了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和西南林业大学,通过专题报告、学术研讨等形式,与四所高校的师生深入交流前沿学术成果,并分享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
本届AIRS论坛还举办了AIRS羽毛球比赛,作为学术交流之余的休闲活动。这场比赛吸引了来自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0余名嘉宾参与,设有女子双打、男子双打和混合双打三个项目,采用开放式组队模式,打破单位界限,为跨机构交流创造了良好契机。这场羽毛球比赛不仅仅是一次体育竞技,更是一场学术交流之余的放松与活力展示,通过体育活动展现团队协作与拼搏精神,也让本届论坛增添了不少人文关怀的色彩。
闭幕式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孙根云教授作会议总结发言,向全体支持和参与会议的会务人员、专家学者及学生表达诚挚谢意。会议最后举行了会旗交接仪式,由孙根云教授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院长周璀教授完成交接,标志着AIRS论坛的精神和使命将持续传承。



本届论坛秉持“学术信念、融合创新、自由交流、深度合作、人文关怀”的宗旨,形成“三会三赛两活动”品牌特色,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与遥感科学交叉研究的活力与前景。通过丰富的主题报告、多元化的分论坛和赛事交流,会议有效促进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深度互动,为推动跨学科融合研究与技术落地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未来,AIRS论坛将继续服务于科研人员与实践者,推动人工智能与遥感科学领域的持续进步与合作发展。期待更多专家学者聚集我校,持续为地理学部在青年人才培养、人工智能创新、优良学术软环境培育等方面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