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简介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科源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和联大师范学院史地系,2006年“地理学”成为云南省重点学科,2010年成功获得西南地区唯一的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低纬高原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被列入全省六个特色优势学科群之一,2015年获得“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6年,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科进入云南省高峰学科A类行列。2022年入选“云南省一流建设学科—基础学科提升计划”和“云南省一流建设学科—省级重点支持建设学科”。2024年入选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获批云南省“地理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经过八十余年的积淀,具备了坚实的学科基础与良好的发展条件,在近两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保持B+水平。
基于云南地处低纬高原、毗邻南亚东南亚的区位条件及独特多样的地理环境,主动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适应云南省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战略需求,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地理综合研究,形成了低伟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变化、南亚东南亚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与智能分析、区域发展与文旅产业融合、地缘安全与西南边疆发展、西南山地环境与自然灾害治理优势与特色研究领域。
二、平台与团队
依托地理科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教育部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南亚东南亚地缘政治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民委孟加拉湾地区研究中心、教育部孟加拉湾地区研究中心、教育部缅甸研究中心、教育部柬埔寨研究中心、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云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变化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陆大道院士工作站等平台,近年承担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NFSC-云南省联合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20多项,获省部级科研奖2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等共80多部,发表论文12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期刊500余篇。形成了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云南省高端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兴滇英才等在内的学术队伍。
三、招生专业简介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有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分别是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边疆地理学、山地环境与自然灾害等。
1.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二级学科,拥有多位海外引进高端人才和省部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依托“地理科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云南省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创新团队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近年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国际SCI期刊论文150余篇。研究针对高原独特的地貌特征、多样的气候条件、复杂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既强调气候变化、环境变迁、森林火灾、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响应、地球化学循环等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内容,也着重岩溶生态与水资源安全、区域生态和生态恢复、高原景观演化、资源开发对自然环境影响等热点问题,在湖泊环境与流域变化、高原地表过程、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形成了区域特色。
2.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方向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多位省部级人才和二级教授,依托教育部南亚东南亚地缘政治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民委孟加拉湾地区研究中心、教育部孟加拉湾地区研究中心、教育部缅甸研究中心、教育部柬埔寨研究中心、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云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陆大道院士工作站、地理学国家特色专业、云南省特色优势学科群等平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哲学社会教育学国家级项目等几十项,在地理学理论与思想方法、城市与区域发展、旅游与区域发展、民族地理与区域发展、区域合作与地缘安全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获省部级科研一、二、三等奖多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该方向培养系统掌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等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论,通晓人文地理学思想史,从事人文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以及人文地理教学等方面人才。
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方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和多位省部级人才。面向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的需求,主要开展山地环境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环境遥感机理,地理环境要素遥感监测与评估、地理空间数据变化发现、自动分类、大数据挖掘、三维建模等技术及应用研究,在资源与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地理环境模拟与预测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拥有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资源与环境遥感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高原山地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估科技创新团队等平台支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余项,发表论著400余篇(部)。
4.边疆地理学
边疆地理学方向拥有教育部南亚东南亚地缘政治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民委孟加拉湾地区研究中心、教育部孟加拉湾地区研究中心、教育部缅甸研究中心、教育部柬埔寨研究中心、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云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边疆发展与地缘安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资源环境合作开发与协同治理2个省科技创新团队,南亚东南亚地缘环境安全评价与决策咨询省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中国西南对外开放与边疆安全研究中心省重点培育智库、云南省高校周边国家大数据挖掘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支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0余项,发表论著100余篇(部)。主要针对边界与沿边开发开放、地缘政治与经济、国别和区域等领域开展系统研究,目前在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区域合作与跨境共生治理、地缘关系与地缘安全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
5.山地环境与自然灾害
山地环境与自然灾害方向依托云南省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家山区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求,应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对地观测技术、模拟和仿真技术及综合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环境学、水文水资源学等分析方法,开展人类活动为主多重环境胁迫下云南山地水土资源变化过程及与区域水土资源、生态环境耦合机理,生态系统退化机理、脆弱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山地生态安全体系构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