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于1994年获得人文地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成功获得西南地区唯一的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获批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硕士点包括:地理学(含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边疆地理学、山地环境与自然灾害五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课程与教学论(地理)学术硕士授权点,学科教学(地理)、资源与环境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简介
(专业代码:0705)
一、学科简介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科源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和联大师范学院史地系,2006年“地理学”成为云南省重点学科,2010年成功获得西南地区唯一的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低纬高原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被列入全省六个特色优势学科群之一,2015年获得“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6年,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科进入云南省高峰学科A类行列。2022年入选“云南省一流建设学科—基础学科提升计划”和“云南省一流建设学科—省级重点支持建设学科”。2024年入选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获批云南省“地理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经过八十余年的积淀,具备了坚实的学科基础与良好的发展条件,在近两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保持B+水平。
基于云南地处低纬高原、毗邻南亚东南亚的区位条件及独特多样的地理环境,主动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适应云南省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战略需求,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地理综合研究,形成了低伟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变化、南亚东南亚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与智能分析、区域发展与文旅产业融合、地缘安全与西南边疆发展、西南山地环境与自然灾害治理优势与特色研究领域。
二、平台与团队
依托地理科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教育部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南亚东南亚地缘政治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民委孟加拉湾地区研究中心、教育部孟加拉湾地区研究中心、教育部缅甸研究中心、教育部柬埔寨研究中心、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云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变化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陆大道院士工作站等平台,近年承担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NFSC-云南省联合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20多项,获省部级科研奖2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等共80多部,发表论文12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期刊500余篇。形成了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云南省高端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兴滇英才等在内的学术队伍。
三、招生专业简介
(一)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方向,主要瞄准地理学国际学术前沿,秉承教学与科研并举的方针,在综合自然地理、第四纪地质、湖泊环境与全球变化、区域生态与景观规划、喀斯特环境与水资源、资源开发与利用、地面过程与地貌模拟等多个领域,系统研究地球表层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的特性、形成过程、动态变化和空间变异,为社会经济建设的长远规划、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方向,主要面向区域社会文化经济建设需求,研究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过程,以及人类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在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民族文化地理与文化产业发展、区域旅游与人居环境建设等研究领域,为地方社会文化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与治理策略。
(三)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主要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利用地理科学、测绘技术、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空间技术等来研究包括地理空间认知规律、地理信息的获取、建模、加工、处理、表达以及综合分析和模拟地理现象及地理过程等。为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先进的方法论和技术,为资源与环境管理及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领域有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城市与区域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数字环境等。
(四)边疆地理学
边疆地理学专业研究方向,基于云南独特区位条件及独特多样的地理环境,主动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适应云南省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战略需求,开展地缘环境与边疆安全、边疆民族地理、南亚东南亚国别研究,为国家地缘环境与边疆安全建设、边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五)山地环境与自然灾害
山地环境与自然灾害专业研究方向,基于西南山地脆弱生态环境,开展山地自然灾害发生与过程机理、预警与防治技术方法研究。具体研究领域有山地环境与自然灾害、自然文化景观与遗产保护、高原湖泊沉积与全球变化、湖泊污染与生态修复等,为中国西南山地生态建设和灾害防治提供支持。
学科教学(地理)硕士点(专业代码:045110)
一、培养目标
学科教学(地理)专业领域旨在造就从事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的复合型、职业型专任教师。具体培养目标为:
(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二)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扎实的教育专业和地理学科专业基础,了解教育专业和地理学科专业前沿和发展趋势。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
(三)具有较强的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胜任并能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四)具有较强的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
(五)具有较强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能力,能有效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和资源开展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工作。
(六)具有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七)能较为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二、学习年限
本专业领域实行全日制培养,学制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一年半,实习及毕业论文一年半;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
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代码:0857)
一、学科简介
本学科源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候学系和联大师范学院,基于西南联大办学传统和人才培养经验,以及地理学部八十余年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积淀所形成的坚实学科基础与良好发展条件。依托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地理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生物能源持续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再生能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云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云南省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陆大道院士工作站,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变化云南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和实验室,形成了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云南省高端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兴滇英才等在内的学术队伍。
二、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南亚东南亚高层次人才需求,培养熟悉资源与环境相关科学和行业前沿与动态、掌握资源与环境专业理论与方法;熟悉科学研究从数据采集到综合分析和学术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具有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使用一门专业外语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能胜任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及工程技术和企事业单位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三、招生培养领域
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点在测绘工程、环境工程两个领域招生和培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