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部
团学风采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教育 >> 团学风采 >> 正文

对话非遗:人地关系与思政课程的时空交响

2024年06月29日 11:25  点击:[]

4月25日,由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对话非遗”特色活动在明德5号楼音声相合厅成功举办,校党委副书记李宏、校研究生处副处长范荣康、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主任何纾、校团委宣传部部长曹威及学部领导班子到场参加活动。云南省澜沧县酒井乡老达保拉祜族吉他村非遗传承人李石开及其他的团队,德宏景颇族目瑙纵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尼斯世界记录当场演出的领舞者岳胜昆和唐德文,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世界遗产项目的拉祜族歌手扎约等为活动特邀嘉宾,地理学部陈亚颦教授担任此次非遗活动学术解说人。

活动伊始,李宏为活动致辞。他提到,近年来我校不断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机制体制,不断丰富育人载体,着力营造各民族学生共荣共促,和谐相处的蓬勃氛围。他希望,广大青年学子在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应共同参与到保护非遗的行动中来,强化使命担当,努力提高本领才干,携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青春之火助力画出最大同心圆。

随后,进入主题活动单元。学术解说人陈亚颦立足云南本土,深情解读非遗的地理学蕴含与价值。在云南这块被漫长的地质运动反复雕琢过的大地,雪域高原与热带雨林共存,高山深谷和阔坝平湖相间,集结了全国二分之一以上的动植物种类,见证着26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塑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态形貌。在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视阈之下,透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自然环境与文化基因、地方文化与传统、知识与技艺之间相互纠缠的地方情节,并以非遗为纽带促进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共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流动的音景

澜沧县酒井乡老达保拉祜族吉他村

生活环境是拉祜族音景的灵魂,他们用声音界定了独具魅力的空间属性。在这个活动单元,来自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李石开及其团队为现场师生演唱了拉祜族歌曲《快乐拉祜》《芦笙恋歌》以及多声部无伴奏合唱拉祜族歌曲,委婉动听的歌声让大家仿佛置身风景秀丽的拉祜族村寨。活动现场,61岁的李石开手举芦笙,边吹边跳,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积极与在场师生互动,让师生走进拉祜族的“声音景观”。

陈亚颦以老达保村的发展变迁入手,解读了拉祜族音乐背后包含的强烈的地方意识和象征意蕴。在场师生们在惊叹非遗团队精湛技艺的同时,也看到了在乡村振兴的春风吹拂下,老达保村村民从过去穿不上鞋,吃不饱饭到如今唱着新时代的歌曲走上共同富裕的幸福道路。

非遗知识拓展

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老达保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口传史诗“牡帕密帕”的传承地,被誉为“音乐村”。拉祜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全村男女老幼都会弹吉他,小村落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9人,自创的拉祜民歌300多首,“拿起锄头干活,放下锄头唱歌”是村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生活环境是拉祜族音景的灵魂。他们用声音界定了独具魅力的空间属性,他们靠唱歌跳舞走上共同富裕道路。先后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民族文化助脱贫联合国“中国扶贫成就展”,被列入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传统文化的地方治理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世界遗产

景迈山哺育了世代居住在此的民族,大家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茶树,不让她消失是景迈山布朗族先人留给子孙的遗训,而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没有辜负景迈山。陈亚颦解读到:“传承着千年布朗族、傣族山民的文化和信仰,与古茶园相互依存的生态智慧。作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它呈现着远古的农耕文明的村寨和习俗,表达着人、村、茶、林四位一体的多元生态系统。它充分尊重自然资源互补性,将古茶林作为自身生命的一部分来爱护、继承和发展,是现代文明和生态发展的榜样。”

随后,来自景迈山的拉祜族歌手、2005年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人气总冠军”扎约演唱了《樱花开在景迈山》《朵朵麻栗花》《景迈欢迎你》等脍炙人口的民族音乐,讲述了自己从一个农民子弟成为音乐教师,再成为民族歌手的奋斗故事,志在用歌声表达着对养育他的土地的敬意和对自然崇高的赞颂,让更多人了解景迈山,走进景迈山。

非遗知识拓展

景迈山是位于中国云南省的西南边陲,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东邻西双版纳勐海县,西邻缅甸,是西双版纳、普洱与缅甸的交界处。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 of Old Tea Forests of the Jingmai Mountain in Pu’er)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处世界遗产,也是全球首个以“茶”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栽培型古茶树数量最多、面积最大、茶树个体年龄相对较长、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林。

太阳宫里的神秘空间密码

景颇族目瑙纵歌国家级非遗项目

伴随着音乐的响起,景颇族岳胜昆、唐德文两兄弟身穿红色长袍,头戴高耸的“瑙双”帽冠,手持锋利“瑙双”刀缓缓步入场地中央,向现场师生诉说颇族祖先的迁徙历史与“目瑙纵歌”的传承故事。唐德文向师生们依次介绍了“目瑙示栋”花纹的含义,并结合佩戴的高高的头饰和身着的“瑙双”服饰向在场的师生详细解读了景颇族的传说与民俗,深刻展现了景颇族神秘古老的特殊文化基因。


两人邀请在场师生们共同跳起“目瑙纵歌”这一支太阳的舞蹈。伴随着锣鼓声、号角声的音乐响起,大家拿起红色的飘带扇子或手握用纸张模拟的“大刀”,有节奏地围绕舞台“转”了起来,欢乐的氛围洋溢了整个现场。在亲身体验中,大家也真实感受到了,纵使千军万马也相互不交错的原因在于,技艺高超的领舞者“瑙巴”早已对跳舞路线进行了精心规划,在看似随意的舞动中,其带领舞队变化出各种图案而互不交错,现场的气氛再次推到高潮。

非遗知识拓展

景颇族目瑙纵歌是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祈求平安幸福、五谷丰登、民族团结奋进、兴旺发达,意为“欢聚歌舞”,主要流行于云南省景颇族聚居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传在远古时代,目瑙纵歌是太阳王宫里的舞蹈,“目瑙示栋”上神秘的螺旋式、波纹式、回旋式图案,形象地述说着景颇族祖先的迁徙历史。在景颇族的文化空间当中,目瑙纵歌属于囊括性和积淀性较为宽广深厚的文化表达形式,是集歌、乐、舞、宗教、仪式和视觉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数万人踩着同一个鼓点起舞,规模宏大、神秘震撼,纵有千军万马共同起舞,队伍永不交错。又有“天堂之舞”“万人狂欢舞”的美称。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非遗文化走进校园,沉浸式的体验与交互式学习,让课本中的人文地理知识“活”了起来。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非遗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也是地理学部近年来一直致力构建的具有“大格局”特征的新形态思政课堂的有益探索。




上一条:云师地理“想和妈妈说的话”母亲节活动等你来告白!!! 下一条:云师地理世界读书日活动等你来Pick!

关闭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党委
地 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雨花片区1号呈贡校区睿智5号楼   邮 编:650050   学部办公室:0871-65941198   学部研究生办公室  0871-659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