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Yang YJ, Ma XL, Ding WR*, Wen HJ*, Sun DL.A Novel Dataset Replenishment Strategy Integrating Time-Series InSAR for Refined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in Karst Regions.Water 2024, 16, 2414. https://doi.org/10.3390/w16172414. [2] 丁文荣,李孝川,陈相标. 珠江源区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人民长江, 2024, 55 (3): 83-88. [3] 王诗怡,丁文荣,孙江煜. 人教版和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比较分析及教学建议-以“乡村与城镇”为例. 地理教育, 2024, (S1): 236-239+254. [4] 彭晓红,丁文荣,陈相标. 滇中喀斯特地区大气降水水汽来源和输送特征. 气象科学, 2023, 43 (6): 781-789. [5] 陈相标,丁文荣.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滇中五大高原湖泊流域为例.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23, 13(6): 2248-2260. [6] 邱雯,丁文荣. 核心素养内涵研究综述及其教学启示-如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 地理教学, 2022, (20): 15-18. [7] 陈相标,丁文荣. 石林喀斯特岩溶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及权衡协同关系. 水土保持研究, 2023, 30 (2): 285-293. [8] 陈相标,丁文荣,李孝川. 滇中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交叉敏感性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 2022, 29 (6): 233-241. [9] 李玉辉,章程,庄晓东,丁文荣, 俞筱押. 中国岩溶研究进展的哲学认知与展望. 中国岩溶, 2022, 41 (3): 401-413. [10] 陈相标,丁文荣. 滇中高原湖泊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水土保持研究, 2022, 29 (03): 205-212. [11] 彭晓红,丁文荣. 滇中高原岩溶区典型植物旱雨季水分来源的差异特征.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3, 29 (01): 204-211. [12] 丁文荣,何文静,曾学梅. 云南典型非岩溶区和岩溶石漠化区降水特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 2022, 20 (01): 33-40. [13] DING WenRong, ZHOU Yue, LU XiXi. Suspended sediment flux of river: Wavelet analysis in the Panlong basin of the Upper Red River (Honghe River),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7, volume52 (SuppⅡ):156-165. [14] 王丹,丁文荣. 基于RS和GIS的云南石林县石漠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1, 41 (2): 354-361. [15] 王丹,丁文荣. 基于Geodetector的滇中岩溶区石漠化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西部林业科学, 2021, 50 (2): 48-55. [16] 丁文荣,李玉辉,曾学梅,何文静. 云南石林典型植被类型的降水垂直分配及水平汇聚规律观测研究.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21, 32 (01): 22-27+35. [17] 曾学梅,丁文荣. 云南高原岩溶区极端降水变化规律研究.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20, 31 (02): 28-35. [18] 曾学梅,丁文荣. 云南石林县植被覆被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50 (1): 29-35. [19] 丁文荣. 横断山区典型干旱河谷干湿状况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水电能源科学, 2019, 37 (11): 6-10. [20] 丁文荣,李玉辉. 岩溶区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波动的相关性-以云南石林为例.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9, 30 (5): 40-45+51. [21] 丁文荣,曾学梅. 云南岩溶区降水变化的气候特征.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9, 30 (1): 7-12. [22] 丁文荣. 金沙江下游元谋干旱河谷区水沙过程演变规律研究.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7, 28 (6): 20-26. [23] 丁文荣. 龙川江流域上游地区河流泥沙输移变化及影响因素. 水电能源科学, 2017, 35 (4): 115-119. [24] 丁文荣. 变化环境下滇中地区典型流域水资源演变特征. 水土保持通报, 2017, 37 (2): 274-277. [25] 丁文荣. 滇中地区植被NDVI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水土保持通报, 2016, 36 (6): 252-257. [26] 丁文荣. 金沙江下段植被NDVI变化趋势及其归因.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7, 15 (1): 107-112. [27] 丁文荣. 滇东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水土保持研究, 2016, 23 (6): 227-231+237+381. [28] 李澜,丁文荣. 龙川江上游径流量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水土保持研究, 2016, 23 (4): 83-88+93. [29] 丁文荣. 云南省城镇上山的水资源支撑能力评估与保障措施探讨. 水资源保护, 2016, 32 (3): 59-63. [30] 丁文荣. 环洱海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 (4): 599-605. [31] 丁文荣,吕喜玺.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大气水资源变化特征与演变趋势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 (3): 395-401. [32] 何敏,刘鹏,吕喜玺,等. 龙川江楚雄站碳侵蚀通量的动态分析. 环境科学学报, 2015, 35 (8): 2497-2503. [33] 丁文荣. 西南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 23 (7): 1071-1079. [34] 赵翠娥,丁文荣. 龙川江流域主要气象要素及径流变化趋势.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4, 12 (3): 38-41+54. [35] 丁文荣.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气候变化趋势研究.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 (6): 681-687. [36] 徐巧芝,郭汝军,丁文荣. 滇中地区降水特征与变化趋势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13, 20 (5): 155-159. [37] 牛乐德,丁文荣,宗路平. 纵向岭谷区山地温度垂直分布格局研究.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3, 25 (3): 10-18. [38] 赵翠娥,丁文荣. 昆明市2000-2010年的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 (S1): 99-102. [39] 何敏,周跃,丁文荣,等.龙川江流域碳侵蚀特征的初步研究. 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2 (4): 871-877. [40] 丁文荣,吕喜玺,明庆忠. 变化环境下的元谋干热河谷区水热响应分析.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1, (2): 39-42. [41] 丁文荣,吕喜玺,明庆忠. 变化环境下的龙川江流域水循环要素响应与趋势. 节水灌溉, 2011, (2): 1-4. [42] 丁文荣,吕喜玺,明庆忠. 金沙江元谋干热河谷区水热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分析. 节水灌溉, 2011, (1): 25-28. [43] 周跃,丁文荣,曾和平. 云南纵向岭谷区河流输沙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黑惠江、龙川江、盘龙河流域为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0, 26 (5): 426-429. [44] 周跃,丁文荣,曾和平,等. 云南纵向岭谷区土地利用的侵蚀环境效应——以黑惠江、龙川江、盘龙河流域为例. 山地学报, 2009, 27 (5): 573-578. [45] 丁文荣,周跃. 盘龙河水沙输移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水土保持, 2009, (7): 19-21. [46] 丁文荣,周跃,吕喜玺. 河流输沙率变化规律研究:小波分析在红河支流盘龙河的应用. 科学通报, 2007, (S2): 148-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