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部
团学风采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教育 >> 团学风采 >> 正文

特别策划| 云师地理人与世界遗产的守望



这里是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哈尼梯田

这里是位于西南边陲的山区

这里的每一粒稻谷

都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勤劳

每一道梯田

都是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见证

而今,一股温暖的力量正悄然涌入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

12位云师地理学子继续走进哈尼梯田

累计教学服务与关爱陪伴超过300余人次

相关支教纪录片浏览量达10w+

哈尼梯田作为我国57项世界遗产之一,是世界范围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哈尼梯田的儿童是当地文化的继承者,是世界遗产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

作为云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捕捉到哈尼梯田地区留守儿童在教育与地方认同上的双重挑战:一方面,他们因与父母分离面临学业、心理及社交困境,需要高质量教育资源与情感支持;另一方面,年轻一代的地方认同与梯田保护意识亟待加强。

基于前期多次前往哈尼梯田的深入调研,今年,地理学部“耕云”支教团两次前往哈尼梯田地区,尝试从学科视角出发,深入认识哈尼梯田,并设计出一套富有地理学特色的主题课程,引导留守儿童认识到哈尼梯田的独特性以及自身作为世界遗产地居民的主体价值意义和自豪感。

相遇与教学

支教服务地点:

哈尼梯田遗产地全福庄村

依托学科知识与地方特色,“耕云”支教团设计出了一套乡土地理课程,包括《哈尼梯田的四素同构》《哈尼梯田的森林宝库》《哈尼梯田的村寨关联》《哈尼梯田的水源分配》和《我眼中的哈尼梯田》五部分内容。

#《哈尼梯田的四素同构》#

课程简介: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在与所处环境协同发展中世代传承并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农业生产系统。中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闻名于世的国家,费孝通先生也将其称为“乡土中国”。北方麦作与南方稻作是传统农耕的代表,南方稻作因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而形成的梯田尤其具有生态智慧。红河哈尼梯田作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代表,其核心价值是森林、村寨、梯田和水系所形成的“四素同构”生态系统,反映了人对资源的极致利用,蕴含着人地共生互动的智慧与中国农耕文明的特色。

该课程以户外的村寨与梯田为场域,亲近自然学习四素同构的基本内容,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哈尼人民用水的智慧,了解当地的沟长制度和木刻分水制度等特色,并通过角色扮演沟长的方式,让孩子们走在田间地头的水沟,体会哈尼人民的千年智慧。

《哈尼梯田的森林宝库》

课程简介:详细介绍森林的类型(如常绿林、落叶林等)及该地满足此类型树木生存基本条件(如气候、土壤等简要分析)。通过分小组观察周边的地理环境,认识森林和树木,讨论后共同绘制一张包含村寨、梯田和森林的地理位置简图,根据所看到的主要水流在图中添加水系,并在教师讲解完“四素同构”知识点后,不断改进小组作业图。

该课程通过认识树木、手绘森林要素图等活动,使孩子们理解森林资源与水资源的密切联系,明确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水源,就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激发其保护自然环境的热情和责任感。

《哈尼梯田的村寨关联》

课程简介:详细介绍世界遗产地哈尼梯田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特征,以村寨分离制度了解当地的资源利用,并通过访问和游戏活动的方式体会哈尼人民的村寨治理特色,了解红河哈尼梯田村寨分离制度的概念,背景、原因及影响。

该课程主要介绍村寨分离制度,以当地风光导入课堂,通过一些简单的结构图,小游戏等了解村寨分离制度以及其对梯田的影响,使孩子们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更好的保护和发展世界文化遗产。

《我眼中的哈尼梯田》

课程简介:红河哈尼梯田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奇迹,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是哈尼族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体现。近年来,红河州不断加大对哈尼梯田的保护力度,力求留住当地的原真、特色与乡愁。以“我眼中的哈尼梯田”创意展示为载体,通过绘画、写作、演讲等活动形式,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和创意表达中,多样化展示自己眼中的哈尼梯田并讲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将优秀作品制作成册以便传播和展示。

该课程旨在引导孩子们热爱家乡、观察生活,通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看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认识哈尼梯田的独特价值,涵养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增强对世界遗产地的地方认同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当地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哈尼村寨的水源分配》

课程简介:水资源对于红河哈尼梯田灌溉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它不仅是梯田生态系统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哈尼人民世代传承农耕文明的关键,并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该课程用孩子们喜爱的糖果等材料“替代”水资源量,了解如何根据梯田面积的差异来分配水源。通过模拟村寨水源分配活动,进一步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及当地的传统村寨分水制度,即咪咕管理水源分配制度。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确保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课后,支教志愿者尽可能多地了解哈尼梯田地区与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在全福庄村的那些日子,我们在课上引导孩子们积极思考如何保护环境、保护遗产地,下课和小朋友们一起到梯田和村寨里清理垃圾,晚上送小朋友们回家……每天课程结束后及时复盘教学过程,讨论优化课程内容等等,同时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在观察、聊天或访谈村民后撰写调查报告。此外,志愿者们也会一起做饭,自给自足犒劳辛苦一天的自己。

“我们作为志愿者,就是要做世界遗产地的星光,尽我们的绵薄之力,照亮留守儿童回家的路。”他们如是说。

成效与成长

志愿者:尹琛

村寨里面绝大多数孩子是留守儿童,于是我们结合自身所学、所研、所问,带着课堂中头脑中的原有认知,来到了这个地方——全福庄中寨,进行了为期一个周的支教。

孩子们是童真的、可爱的、善良的,也有一些调皮的,哈哈。我们一起做饭、上课、结合主题和孩子们一起做手工、画画、折纸,一起在村寨里和梯田间捡拾垃圾——在这个过程中互相陪伴、倾听彼此的故事和心声、互相鼓励和感动。与其说是我们鼓励了他们,倒不如说是他们鼓励了我们。孩子们会在原先约定的地方,提前好久等待着我们;临近离别,孩子们会情绪失落甚至哭泣;会给我们准备他们朴素而又认真、细致的礼物;用歪歪扭扭而又认真的笔迹,诉说着他们的不舍、挽留和感谢。

有一个女孩,我从楼梯下来到大厅,她把一串糖藏在袖子里,只露出一个在手心上,让我去拿,待我拿稳,她会快快地后退,让你拿的糖,由一个变成 两个、三个,然后变成一串,给你一个惊喜!

时间是短暂的,过程是深刻和难忘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信任和鼓励,让我更加坚定了做一名好老师的决心,也让我不禁悄悄描绘着,以后我作为一个老师的样子。

#志愿者:马思嫣

在支教过程中,有一天我送当地一位小朋友回家的路上,和她聊天——

我:“小婷(化名),你家有几口人?”

小朋友:“我、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

我:“那你家的田是爸爸妈妈在种吗?”

小朋友:“不是,爸爸妈妈不在家,在外面,我和爷爷奶奶在家。”

我:“那爸爸妈妈经常回来吗?是每天晚上都回家住还是一周回来一次?”

小朋友沉默了一下回答:“都不是,他们只在过年的时候回来,他们在很远的地方打工。”

在去小婷家的路上,我发现村子里遇到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妇女,很少看见青壮年男性。后来,我又在和其他小朋友聊天中发现,大部分孩子的父母基本都外出务工,村里的孩子几乎都是爷爷奶奶带大。爷爷奶奶又因为观念、信息接触等方面的差距很难和孩子们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孩子们成长需求得不到充分理解和满足,哈尼族言传身教的文化传承力也在慢慢减弱,很多哈尼族传统习俗尚且存在,但孩子们已不知道其背后蕴藏的哈尼文化内涵和智慧,而这正是哈尼梯田真正的内核。

在这段特殊的旅程中,志愿者们认识到了课堂之外的哈尼梯田,并利用自身所学地理教学的相关知识,设计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并实践于课堂之中,教学技能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支教志愿者们与每位小朋友都成为了朋友,相互陪伴度过了弥足珍贵的时光。我们发现,游戏与陪伴似乎并不总是童年的常态,相较于拥有完整童年的孩子来说,梯田的孩子们往往还需要承担做饭、洗衣等等其他家务活动,这往往使他们独立、坚强且有毅力。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及其与地方的关系如何,以及他们在留守生活中的情感支持,则是支教志愿者们想要继续深入探究的话题。

在哈尼梯田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这一群普通却又不凡的支教志愿者们,或许无法以一己之力以宏大的叙事推动乡村教育生态的深刻变革,但在融合教育与守护的细微之处——即利用地理学特色课程助力哈尼梯田留守儿童成长,并同时促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探索中,我们正通过与地方的持续互动,书写着关于成长、责任与希望的动人故事。



上一条:耕“云”支教团寒假支教日记 | 在哈尼梯田,遇见最美的风景和最纯真的笑容 下一条:冬日雨中校运| 云师地理运动健儿的超燃瞬间

关闭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党委
地 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雨花片区1号呈贡校区睿智5号楼   邮 编:650050   学部办公室:0871-65941198   学部研究生办公室  0871-659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