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地理科学和城乡规划学两大学科群的交叉领域为依托,培养具备两大学科模块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精术业、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应用”复合型专业人才。着重面向地理科学、区域发展、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管理等行业,满足教学科研单位、政府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规划与决策咨询机构在研究、教学、应用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需求。
二、专业特色与优势
本专业是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评估位列全省首位。具备“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一支高水平复合型师资队伍,现有专业教师12人,其中教授4人。专业依托地理科学国家一类特色专业、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国家二类特色专业、地理科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大学生课外实践训练基地等国家级教学平台开展本科教学。专业科研平台资源丰富,拥有教育部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云南省南亚东南亚科技合作与地缘风险监测预警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云南省环印度洋资源与安全国际联合实验室、云南省陆大道院士工作站、云南省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一带一路”建设云南省高校智库、中国西南对外开放与边疆安全研究中心新型智库、云南省高校周边国家大数据挖掘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孟加拉湾地区研究中心、缅甸研究中心、柬埔寨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平台。毕业生就业和升学满意度较高。
三、课程体系与本科生培养
本专业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制3-8年,文理兼招,达到学位授予条件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课程体系依托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两大主干学科,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构成(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行组建科研小组—本科生科训项目—发表论文—参加学科竞赛—毕业论文的培养体系,学生在“新蚁族杯”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云南省结构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获奖,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主干学科:地理学、城乡规划学
课程体系:
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科基础课程 |
高等数学B、地理科学导论、城乡规划概论、地图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
专业基础课程 |
中国地理、经济地理学、遥感概论、国土空间规划原理、规划CAD |
专业核心课程 |
区域规划、景观生态学、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地理学、文化地理学 |
专业选修课程 |
GIS空间分析、计量地理学、景观生态规划、城市建设史、建筑学概论、城市详细规划、园林与绿地规划、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地理学论文写作、规划设计基础、区域经济学、城市设计、工程地质学、环境影响评价、场地设计、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土地资源管理学、政治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聚落与民居、人居环境史纲、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云南民族文化 |
专业实践环节 |
人文地理综合实习,城乡规划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
四、教学条件与实习实践
本专业教学依托学校、学部各级实验教学中心和研究平台,设有复杂人居环境实验室、城乡规划设计基础实验室和地理信息技术实验室,配备图形工作站、建筑与场地模型、专业绘图设备、无人机、3D打印机、3D扫描仪、空气质量检测仪、噪声检测仪、测距仪等教学和实验设备。拥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图书馆,藏书700余册,专业期刊10余种。形成“昆明-蒙自-建水-红河-昆明”、“昆明-大理-腾冲-瑞丽-芒市-昆明” 2条特色实习路线,拥有云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昆明市规划展览馆等10余个实习实践基地,可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五、就业与升学方向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高专业科学素养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就业领域多元,前景较好。毕业生主要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教育部门、咨询机构从事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管理、城乡建设与管理、决策咨询、市场分析与项目策划、地理教育等工作。
升学情况:近年来,本专业应届生除了在本校继续读研深造外,部分学生进入复旦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高校攻读研究生。
六、师资队伍与研究成果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12名,其中教授4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名。教师学科背景与研究领域涵盖城市地理、城乡规划、边疆地理、旅游地理、经济地理、区域发展、乡村地理、建筑、景观、园林、环境工程等。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主持规划和决策咨询类项目数十项,发表SCI/SSCI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部。

图1 野外专业实习

图2 教学设施与实验室

图3 规划方案设计展示

图4 专业竞赛获奖

图5 本专业教师(部分)